2024年12月10日,Google发布了最新的量子芯片“Willow”。在RCS(随机线路采样)基准测试中,Willow展示了史无前例的量子优势: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当前最先进超级计算机需要1025年才能完成的计算。更重要的是,芯片首次实现了表面码纠错的突破:逻辑量子比特错误率低于所有物理量子比特,这标志着量子纠错技术的关键性飞跃。
早在9月,我曾在《返朴》上发表过相关文章,分析Google团队在量子纠错方面的重要进展。可惜彼时未能引起广泛关注。然而,随着Google正式发布Willow芯片,这项成果迅速震撼全网,再次引发了对量子计算未来发展的讨论。
量子芯片概览:超导技术的核心特性
量子芯片作为量子计算的核心逻辑单元,承载了量子比特及其操控和测量电路。与传统半导体芯片相似,量子芯片也通过微纳米级工艺在衬底上刻印各种元器件。然而,其核心元件为约瑟夫森结,材料则采用超导体(如铝、铌等),这与半导体芯片有本质区别。
超导量子芯片的研发具有巨大挑战。量子态极其脆弱,容易受到环境噪声和串扰的影响。同时,比特间的相互作用复杂且难以完全消除,对设计和校准提出了极高要求。Google团队通过“能隙剪裁(Gap-engineering)”和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方法,显著提升了Willow芯片的退相干时间和量子门保真度。
Willow的突破:逻辑与系统指标的双重进步
与之前的Sycamore芯片相比,Willow的105个量子比特在连通度和调控自由度上更进一步。其读取速度突破90万次/秒,表明Google在芯片设计与测控系统协同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这样的性能提升并非只靠增加比特数量,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改进实现的。
全球竞赛与未来展望
目前,Google与IBM等国际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。Google专注于量子芯片和错误纠正技术,而IBM则探索量子-超算融合的新可能性。国内团队在超导量子计算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需注意技术评估的全面性,避免片面追求单一指标。
总结
Willow芯片的发布为量子计算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,也提醒我们对未来技术路径进行科学评估。Google此次发布与其上一代芯片发布相隔5年,展现了稳健的研发策略。国内团队应以此为鉴,在追赶的同时注重积累和系统优化,为实现实用化的量子计算奠定坚实基础。
Google量子AI团队的突破无疑是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里程碑。期待未来更具颠覆性的创新。
----- 责任编辑:巨优元器件一站式方案配套,让您轻松做采购
----- 保证原装正品,是我们对您的承诺。
若您想获取报价或了解更多电子元器件知识及交流、电阻、电容、电感、二极管、三极管、MOS管、场效应管、集成电路、芯片信息,请联系客服,郑先生TEL:13428960096 QQ:393115104
咨询热线
0755-832068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