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5年发布的“中国制造2025”计划中,中国政府设定了到2025年半导体自给率达到70%的宏大目标。然而,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努力,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给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。根据最新数据,2023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仅为23%,虽然相比过去有所增加,但距离预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半导体自给率的增幅主要集中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,而非更具竞争力的先进制程技术。
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给率在过去十年间逐步上升。从2009年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为410亿美元,而国内生产仅为42亿美元的10.2%自给率起步,到2014年自给率上升至15.2%。这一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,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。该计划提出,2020年半导体自给率目标为40%,2025年目标为70%,而2030年目标更高,预计达到80%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与技术自主化。2014年,中国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大基金),以推动半导体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本地化。第一期大基金投资190亿美元,第二期投入270亿美元,而最新的第三期大基金则计划投资475亿美元,着重在先进晶片、设备及材料上。尽管如此,面对国际竞争与技术限制,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增长并不如预期。
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C Insights的数据,尽管中国半导体生产大幅增加,从2014年的117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312亿美元,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,中国自给率的增幅相对较小。2021年,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仅为16.7%,与2014年相比,增长幅度不到2%。更为严峻的是,外资公司在中国半导体生产中的贡献逐年上升,外商对中国半导体生产的贡献超过50%。例如,在2020年,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.8%,但以中国为总部的公司生产的半导体产值仅为76亿美元,反映出本土半导体公司在产业中的相对薄弱地位。
2023年,中国半导体自给率虽有一定提升,增至23.3%,但是这些新增产能大部分集中在成熟制程芯片,尤其是14纳米及以上制程的产品,而不是市场需求量大的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。根据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,中国三大主要晶圆代工厂——中芯国际、华虹集团和晶合集成——的全球营收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的9.6%下降至2023年的9.0%,并且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下降至8.9%。这一趋势表明,虽然中国半导体产业产能扩张,但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力仍然受到制约。
整体来看,虽然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自给率方面有所增长,但仍面临着技术壁垒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挑战。未来,如何突破先进制程芯片的技术瓶颈,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,将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----- 责任编辑:巨优元器件一站式方案配套,让您轻松做采购
----- 保证原装正品,是我们对您的承诺。
若您想获取报价或了解更多电子元器件知识及交流、电阻、电容、电感、二极管、三极管、MOS管、场效应管、集成电路、芯片信息,请联系客服,郑先生TEL:13428960096 QQ:393115104
咨询热线
0755-83206860